Wednesday, March 29, 2006

鬥垮了過去,又能怎樣?

舊的垮了頂多是把空間空出來,現在問題是就算有空間和希望了,也沒多少人去落實,實踐者也沒多少實力,又或紮不了根。

我想年輕人都是很有個性的,對於舊東西就是有種想要對抗的欲望。像我長年受到西方科學教育的學生,就喜歡挑戰老人家對於中醫的看法。當然,我也不是 真的想要革掉什麼,你知道的嘛,就是年輕人的那種血氣方剛。因此我常常會拿西方醫學之長來貶抑中醫之短。說實話,就算中醫真的消失了,人類也不會因此損失 了所有的醫學科技,至少還有西醫嘛。這也是個已經嚴謹發展了兩三百年的學科,現在看來也是個挺有用的東西。

不過,其實人們對於這種不同邏輯上的對立,其實是不明顯的,還有不少西方人在學習中醫呢。真正想鬥垮些什麼舊東西的人,那些政治家們,就最討厭舊時 代的一切:舊時代的領袖、舊時代的文化、舊時代的所有符號。然而,真的把這些歷史全部銷毀,我們拿什麼來取代呢?新時代的領袖、新時代的文化、新時代的另 一個強勢符號嗎?這些都還沒有證明比從前強的東西,能不能相提並論都不曉得。為何如此膽大的認為新東西有能力取代舊的東西?為何一切事情只要遇上了權力, 就不容許一粒沙的存在?

Friday, March 24, 2006

還是當個資本家去吧!

如果說全球化能夠讓貨暢其流而大幅的降低交易成本,那麼我想全球化應該也能夠促進資訊的 交流。之前有看過一個學說,概念就是交易所產生的溢酬,就是資訊的不對稱所造成的。那麼按照這個學說,資訊的流通會讓買賣方之間的資訊更加透明,因此交易 的報酬就會遭受到壓縮。所以,我可以下一個結論:全球化會降低商業活動的報酬,也就是說,公司會越來越難賺錢了。順流而想,商業體只能夠有兩種選擇,一則 是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,讓消費者掏出更多錢來購買;另一則是樽節成本,當然,這大概就是要從雇員的薪資上開刀。前者是良性競爭,後者是惡性競爭,我想大家 都不會想走後者的路。

但是在全球化的情況下,是否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使用同一種方針呢?美國的資訊製造業可以在研發科技創造與眾不同的差異化;可是遠在非洲的製造業能夠 有餘力為了差異化而在產品上下功夫嗎?這又要深入探討一點,產品的附加價值,是否和投入金錢成正比?或者是和吸引到的人才比較相關呢?

假設答案是金錢,那麼我想一切都沒的討論了,第三世界的國家永遠無法超英趕美。可是現在被投資大眾捧的很熱門的金磚四國,起初不都是沒什麼資本的國 家嗎?似乎大家看好的,都是這些國家中的人才。他們不只可以產生產品的附加價值,又領低廉的工資,完全把一開始所討論的兩種選擇的好處都包含了。

因此,究竟是誰需要在這全球化的風潮下擔心?很顯然的,就是那些不能夠產生創意卻領著低廉工資的,和那些創意不少但也要價頗高的人才。前者存在於許 多未開發且對於教育也莫不關心的國家中,後者則是存在於已開發國家,物價水準高的國家。諷刺的是,從中獲利的資本家們,大多都是已開發國家的份子,在他們 自己的國家中,被歸咎於失業率不停高攀的罪魁禍首。那麼,這些人才們,到底要如改善自己的處境?我想到兩條可行的路,一條是形成通貨緊縮,通往的是內需跟 隨緊縮的局面,全體國民需要擁有共體時艱的共識;另一條是通往移民之路,或者是暫時的離開本國,到中印之類的國家工作,雖然在那邊領的工資變少了,但是同 樣的,你需要花的錢,也變少了,有可能還會感覺到消費能力變高了。

當然,以上都是以不改變雇員志向的方法。如果想要真正的為自己的處境治本,最快的方式就是成為資本家、投資家,畢竟在全球化的影響下,目前來說他們都還是最大的贏家。